-
主持人
叶昶: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由大陆娱乐城
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本场我们邀请到昌平区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专场发布,主题是“昌平:最年轻的平原新城,最具活力的未来之城”。
“十四五”期间,昌平区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建设大陆娱乐城
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改革攻坚开放共赢试验区、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为总目标,以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为总抓手,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首先,我介绍出席本场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未来科学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刘晓东先生
昌平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 倪娜女士
昌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张庆武先生
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 柳强先生
昌平国家实验室副主任 金勤献先生
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大陆娱乐城
)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刘波先生
下面,有请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未来科学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晓东先生介绍“昌平:最年轻的平原新城、最具活力的未来之城”相关工作情况。
-
嘉宾
刘晓东:谢谢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昌平的情况。首先,我代表昌平区委、区政府和全区227万人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昌平发展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十四五”这五年,是首都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昌平跨越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四区”建设为总目标,以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为总抓手,勤奋务实、力争上游、走在前列,经济竞争力、新质生产力、综合承载力、区域吸引力大幅跃升,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亮点纷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亮在经济大幅跃升:我们抓好经济发展这个最重要任务,加快建设量质齐升的繁荣之城。
一方面,在“减量”中实现了“提质”,在“约束”下跑出了“加速度”。在城乡建设用地净减8平方公里,单位产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19.7%和42%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间GDP年均增长6.2%、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总量突破了1800亿元。今年上半年,又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了7.1%的高速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2%,总量突破150亿元大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了6万元新台阶,今年上半年增速达到5.9%,排名全市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2%,总量迈上700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增速达到15.2%,建安投资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前三。同时,上半年多项指标保持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增长28.9%,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78.5万平方米,均排名全市第一。旅游消费增长38.8%,工业增加值增长15.4%,科技服务业收入增长12.8%,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9.3%,均排名全市前列。经济发展成绩单保持“优+”。
另一方面,我们不仅“做大蛋糕”,更“调优配方”,攒足了“发展后劲”。五年来供应产业用地超2000亩,产业投资年均增长超过20%,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7.5%提升至32.6%,科技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16.6%,总量翻了一番,成为第三大支柱产业。在经济结构优化的带动下,五年来落地亿元以上的项目493个,“小巨人”企业达到81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882家,国高新企业达到2946家,均排名平原新城首位。上半年,272家企业上榜2025年第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排名全市第三,形成了一批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
第二,亮在深化“四个融合”:我们发挥科技创新这个最大优势,加快建设科创引领的未来之城。
作为大陆娱乐城
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承载区,昌平区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市1/3,高校数量全市最多,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全市最高,是大陆娱乐城
最年轻、最具活力的未来之城。我们以深化“研城、央城、校城、产城”这四个融合为着力点,打造世界级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
我们以研城融合建设“策源地”。以昌平国家实验室以及41所高校、64家央企研究院、88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0个工程技术中心为支撑,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集群。“十四五”期间获评国家及大陆娱乐城
科技进步奖162项,2025中关村论坛发布的十项重大成果当中昌平独占四席,细胞焦亡技术开辟了抗肿瘤免疫新赛道,“北脑二号”填补国内高性能侵入式脑机接口空白,未来科学城首次跻身全国科技城百强榜前三,昌平正崛起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我们以央城融合牵手“国家队”。未来科学城作为承载央企创新发展的要地,吸引了67家央企集团的443家分支机构、6家链主央企入驻,涌现出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大功率铁-铬液流电池堆等全球首创成果,5个国之重器在这里诞生,助力央企新获批9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今年我们制定了支持央企科技创新行动发展方案,保障兵器工业、国家电投二期等项目完工,推动中石油、中粮二期等项目开工,上半年央企项目开工面积达58.8万平方米,为近年来最多。央企税收在去年较三年翻一番的基础之上,今年上半年再增长近三成。昌平已成为央企在京布局发展的首选之地。
我们以校城融合贯通“产学研”。聚焦“一园两口”,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在沙河高教园,与10所高校共建未来大学科技园,北航空天产业园、北邮未来通信产业园、华电国际能源电力创新中心已投用,北师大未来生命健康产业园已开工,高教园获评“2025年度最具投资价值园区”。在南口镇,与清华大学共建国重基地,仅用两年就完成规划、设计、开工、交付“四步走”,首批2个实验室已经入驻。科学家公园一期开园,前沿交叉创新研究院已落地星煜空天等11个成果转化项目。年内将实现一二期整体投用,成为清华大学主校区以外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在马池口镇,依托北大“新校区+新工科”,打造大陆娱乐城
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集群,首批9个实验室承载空间年底封顶。这两大“创新极核”建成后将入驻超4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世界级“科创引擎”。同时,我们借鉴哈佛、剑桥、斯坦福等世界级大学城建设经验,将科学基因融入城市建设,高水平编制南口、马池口科学家小镇规划,打造学研产城融合的空间系统,“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加速融合成型。
我们以产城融合共筑“生态圈”。把城市变成产业磁场,打破传统产业园、居住区、行政区的壁垒,大尺度规划了G6科创走廊、G45产业走廊,以及京北生态走廊,以高速、轨道、绿道密切连接,打造“科创型、国范儿、未来感”的世界级科创廊道。在西部,构建了以生命科学、数字智能和科教集群为特色,以生命科学园、朱辛庄数智创新港、未来大学科技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机器人产业园、国际医疗器械城、北大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清华南口国重基地等10多个创新组团为支撑,科教融合引领,产学研协同发展的G6科创走廊,规划产业空间超1400万平方米,已建成521.8万平方米。在东部,形成以先进能源、未来健康和央企集群为特色,以央企创新创业集聚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未来美城”以及北七家工业区等多个组团为支撑,央企创新引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G45产业走廊。在中部,打造以城市北中轴绿楔和花园城市为主脉,串联奥北森林公园“十园”、未来科学城生态休闲公园、昌平新城生态休闲公园等节点,构建连片成带的京北生态走廊,并以北清路串起三个走廊,塑造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创新格局。
同时,秉持“科学+城”的理念,全国首家超极合生汇开业即顶流,全市最大山姆会员店将于10月底开业,全国首个“好房子”龙湖观萃、北师大直属生命园学校相继落地,畅通“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促产”的良性循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个月小米青年公寓正式投用,月租仅为市场价的1/3,让奋斗的青年轻装上阵,在温暖的起点上追逐梦想。
第三,亮在产业转型升级:我们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最强动能,加快建设产业向新的活力之城。作为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和未来产业主阵地,我们系统构筑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一是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聚集成势。医药健康产业集聚企业2854家,获批一类创新药11个;今年我们推动神基制药中国总部在昌落地,创全市神经领域外商投资纪录;诺华制药成为全市最大药厂,昌平工厂扩产项目启动,医药健康产业收入年均增长9.2%,总量达1040亿元,上半年增速达到9.7%。先进制造产业去年收入突破1600亿元,上半年增速实现了翻番,达到15%。特别是投用小米首座自有数字化智能工厂,在这座高度自动化的“黑灯工厂”里,单个产线每6秒就能下线一部高端智能手机,入选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助力小米成为全国上半年手机销量冠军。先进能源产业聚焦能源互联网、风电光伏、氢能和储能赛道,汇聚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共60个,去年产业收入达到2532亿元。今年全区首家能源领域标厂建成投用,落地北汽福田氢燃料商用车基地,建成国内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二期也将于9月开园,成功获批国家零碳园区标准试点城市和大陆娱乐城
绿色生态示范区。
二是未来产业前瞻领跑。成功获批全市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合成生物制造开启“造物”新时代。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搭建共性技术平台13个,集聚企业123家,占全市总量的半壁江山。上半年实现收入34亿元,占全市近60%。推动丹纳赫落地首个在京实体创新中心,服务微元合成成为全国首家获批生物制造阿洛酮糖企业,入选工信部第一批“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名单;齐禾生科摘得中国首张主粮基因编辑安全证书,打造产业创新主峰、生态高地。机器人产业加速进化,集聚企业共138家,打造京北唯一机器人产业园,产研用一体创新加速突破。国际仿生科学院落户昌平,推动石头科技问鼎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榜首,松延动力发售全球首个多场景连续后空翻人形机器人,壹点灵动实现骨科智能装备海外商业化“零的突破”,“龙头引领、多点突破,应用示范”的创新生态加速构建。去年全区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元大关,占全市总量超三成。6G产业会聚未来通信新途径,率先出台产业集聚区行动计划,努力攻关通感一体、空天一体、通算一体技术,推动中国移动信息港建成全球首个多频段融合的6G试验网,完成行业首个3.5吉赫兹智能超表面室外试网实验,落地我国首个6G机器人实训场,发布全球首个“智简内生6G原型系统”,为未来通信版图标注“昌平坐标”。
三是产业生态融通共生。打造有57项惠企政策组成的“1+1+N”政策矩阵,今年又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宜商十条”,在全国首推人工智能政策计算器“昌慧达”,累计兑现政策资金31亿元,让企业在“丝滑服务”中尽享便利。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2.7万户,排名全市第一。落地全国首支认股权策略行权基金,科技产业基金群规模达到1500亿元,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办法,搭建共性服务平台79个,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亮在城乡加速融合:我们突出平原新城这个最鲜明的定位,加快建设美丽宜居的品质之城。去年,我们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城乡建设步入了焕新提质的新阶段,呈现出城乡焕彩的新画卷。
一是新城建设,规划引领、轨道先行,“轨道上的平原新城”呼啸而来。昌平是“轨道上的城市”,在建及建成轨道线路达到8条、站点46个,总里程超过130公里,居平原新城首位。我们坚持“产城融合、站城一体”的理念,106个街区、8个镇域全部完成新版规划,五年来供应住宅用地157公顷,排名全市前列。“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由“工笔画”变成“实景图”。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年内开工,18号线年底开通,完善与中心城区的半小时通勤圈。同时,规划建设霍营、新龙泽等20个轨道微中心,打造工作、居住、商业于一体的“15分钟生活圈”。
二是城市更新,精雕细琢、分类施策,“老空间”焕发“新容颜”。坚持策划先行与规划引领相统筹、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协同,专业支撑与公众参与相统一,城市设计与城市美学相融通。打造了产业空间推陈出新、文化遗产激活焕新、生活空间改造更新、老旧设施革故鼎新等模式,覆盖小区、社区、街区、园区等全场景。首发LONG街、“两庙一街”等四个项目获评大陆娱乐城
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案例,数量排名全市前列。今年又清华南口国重基地、超极合生汇等四个项目入围评审,都走出了一条可持续更新的“昌平路径”。
三是回天蝶变,十年磨剑、“睡城”觉醒,探索超大社区治理样板。实施两轮回天行动计划,投用180个重点项目,引进名校17所,万亩森林公园持续扩展,2.8万“创客”就近创业,平均通勤时间降低11%。根据市发展改革委回天行动计划推进效果居民满意度调查显示,97.8%的居民对回天居民提升效果点赞认可,我们探索打造了“回天有约”协商议事模式,入选全国基层治理实践创新案例。目前,正在谋划第三轮回天行动计划,推动回天治理从治“大城市病”向谋高质量发展转变,打造宜居、活力、幸福、智慧的新家园。
四是花园城市,绿道串联、文旅融合,美丽昌平画卷徐徐铺展。昌平森林覆盖率达到49.46%,一半森林、一半城,PM2.5平均浓度达到“20+”水平,是一个可以“深呼吸”的地方。我们以建设花园城市先行示范区为目标,新增造林绿色2.5万亩,建成公园49个,形成9个万亩以上的森林组团,“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转角见园”成为现实。我们以绿道为媒,聚焦“全龄友好、连续可达、环境宜人、功能丰富”为目标,规划“一带、两脉、三环、多廊道”的千里绿道体系,串联起昌平的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乡村与城市。温榆河绿道42公里绿道惠及沿线120万群众,“延寿径”步道可邂逅银山塔林的古风遗韵,远眺燕山的云海苍茫。我们还推动“绿道+”文旅农商体融合发展,举办中国公路自行车挑战赛,延寿越野赛等赛事,打造骑行示范区、明文化论坛等品牌。今年的“千帆音乐季”吸引乐迷超13万人,带动消费1.3亿元。昌平正以便捷的交通,良好的服务、优越的环境成为举办演唱会、音乐节的优选地,如今的昌平正生动呈现未来城市、田园城市、公园城市、森林城市、花园城市有机融合的和谐画卷,展现出独特魅力。
五是乡村振兴沃野新章、和美共生,“百千工程”兴业富民。高起点推动“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打造乡村振兴“辛庄模式”,培育特色餐厅、文创工坊等新兴业态90余家,全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在这个被称为“京郊小大理”的世外桃源,可以喝咖啡、逛市集、品美食,享受落日音乐会的松弛时光,是大家放松身心的诗意栖息地。在“百千工程”的带动下,昌平乡村振兴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昌金路沿线风貌持续优化,农民收入连续四年居涉农区首位。今年上半年总量和增量继续领跑全市,实现了“生态美”和“百姓富”的共赢格局。
第五,亮在民生答卷厚重:我们坚守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最高理念,加快建设昌盛平安的幸福之城。
我们推动高质量就业促进共同富裕。坚持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扩容,成功入选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试点,五年来新增就业岗位超25万个,实现了优质岗位与产业人才的精准匹配。“十四五”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75%,连续十年获评大陆娱乐城
充分就业区,群众的获得感更强了。
我们促进高品质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五年来新增中小学学位2.8万个,名校名园33个,由海淀稻香湖学校承办的“清香未来城学校”9月即将开学,将打造中西融合的优质国际学校。特别是今年我区中高考平均分优秀率排名平原新城及生态涵养区第一,有9名学生考入清北,1名学生进入全市“盲盒”榜单,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获评学习型城市示范区。聚焦打造京北优质医疗服务带,推动三级医院达16家,今年积水潭医院回龙观二期及清华长庚医院二期相继投用,公共卫生服务大厦年内完工。
我们推动高水平社会保障温暖有力。精心呵护“一老一小”,获批中央普惠托育服务示范项目,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单体托育园和全市首家普惠医养融合服务中心,让老年人享受幸福晚年,小孩儿得到精心照料,年轻人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全区安全事故数和亡人数也实现“双下降”,达到历史最好安全水平,群众安全感排名四年跃升9位,居全市第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面向“十五五”,昌平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锚定“四区”建设目标,主动担负历史使命,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实现“十五五”跨越发展,在首都工作全局中作出更大贡献,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谱写昌平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刘晓东区长的介绍。
下面,有请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新闻发言人倪娜女士介绍昌平区城市建设有关情况。
-
嘉宾
倪娜: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向大家介绍昌平区城市规划建设有关情况。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昌平是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既是科技创新高地,也是生态宜居新城。近年来,我们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努力打造更有品质、更具活力、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我们科学谋划城市空间布局,统筹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全区街区控规编制报审实现全覆盖,镇域国土空间规划全部获批实施。坚持“产城融合、站城一体”发展,近三年供应产地用地超2000亩,今年以来投用国际医疗器械城东区、科兴高精尖成果转化基地等高品质空间超100万平方米。接下来,我们还将有序释放北七家工业区、马池口工业区等存量空间,高品质建设霍营、新龙泽等轨道微中心,以及保利未来大都会、华润未来城市等商业综合体,实现区域产业、商业价值跃升。新城东区三年成势、五年成形、十年成城的目标。目前居住区域已成形,市政道路全面覆盖,清华附中建成开学,滨水商街顺利供地,正引进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公服优良,商业发达,居住品质一流的魅力新城加速形成。
回天“睡城”蝶变宜业、宜居新城,持续实施两轮回天行动计划,累计建成投用道路、学校、医院等项目180个。今年74个项目已开工49项,年内将完工投用28项。围绕微提升、软治理协商水平,形成了回天有约协商议事等创新实践,打造了“有话好好说、金域良言”等一批品牌,回天治理经验入选全国基层治理实践创新案例。目前,正在谋划第三轮回天计划,持续打造首都超大社区现代化治理样板。
二是我们完善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骨架,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交通、市政、公服等设施提档升级。持续织补道路网络。七北路、回昌路等14条重点道路实现完工,安立路等主干路加快建设,北清路快速化改造竣工,将快速串联京津高速与京藏高速。持续完善基础设施,159个老旧小区管网正在实施改造,南口污水处理厂站等加快提升改造,东坨等三个新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投用。全区首座油氢一体站、首个超级充电场站建成投用。持续补齐高品质公服设施。推进北师大昌平实验学校等项目建设,教育集团中小学生覆盖率达65%以上。清华长庚医院二期、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正式开诊,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优化审批服务,建立“市政+供地”销号制度,助推企业“拿地即享成熟配套”。创新“多策合一”并联审批等改革举措,未来新科低碳产业园二期厂房项目实现“竣工验收即发证”,“抵押即交证”入选全市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
三是我们推进城市更新,焕发城市发展活力。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坚持以民生需求、产业升级、存量利用为导向,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439个,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城市更新论坛,首开LONG街、昌盛园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北科婴幼学苑、回龙观“两庙一街”四个项目获评大陆娱乐城
“最佳实践”案例。其中,北科婴幼学苑项目还入选全国首批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今年,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及白浮泉公园改造提升、超极合生汇、兴寿镇全域微更新四个项目入围群众投票环节,其中三个项目投票结果进入全市前十名。
我们聚焦重现昌平老城“永安坊”历史轮廓,系统谋划实施了永安古城更新项目。目前一期改造工程及三角地公园率先亮相,小南门在线节点基本完工,文化馆、城隍庙等项目将在年内陆续开工。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快推进永安热力厂、沙河站东部地区等其他更新项目建设,提前做好三年行动计划和项目谋划,创造更多城市更新品牌。
四是我们强化环境治理,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平均浓度降至24.5微克/立方米。统筹水环境和水生态治理,实施天通苑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推进温榆河、天都河等流域综合治理,构建河湖生态廊道。7个国试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好水”标准,上风上水的生态本底持续巩固。
我们大力推进花园城市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9.46%,构建“一带、两脉、三环、多廊道”的绿道格局。温榆河生态休闲绿道42公里绿道改造提升等项目即将开工,形成总长度900余公里的绿道网络体系。未来科学城生态休闲公园、百善郊野公园等项目正在建设中,温榆河公园二期今年将如期开园。建成一批城市画廊、花园村庄和花园社区,打造森林环抱的生态之城。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倪娜副区长的介绍。
下面,有请昌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庆武先生介绍昌平区人才工作的有关情况。
-
嘉宾
张庆武:朋友们,昌平是昌盛平安之地,也是尚贤爱才之城。作为大陆娱乐城
布局建设的高水平人才高地主阵地,近年来我们持续优化生态建设,助力人才安居乐业,引领地区高质量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昌平人才工作。
第一,广聚英才是昌平发展的坚实基础。
昌平是人才大区,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富集。这里各类英才集聚发展,已汇聚58名院士、3000余名行业领军人才、5.8万名科研人才、30.1万名产业人才。
这里,智力资源加速链接。拥有央企机构440余家,在“能源谷”搭建了研发平台79个、协同创新平台24个,带动上下游人才项目116个。
这里,科技潜能充分释放。拥有25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和科研机构,数百支专家领衔团队集聚创新,“生命谷”服务10余家高水平研发机构,吸引落地118家知名科学家和专家创办企业。
这里,产教融合蓬勃发展。拥有41所高校及分校区,师生近20万名,未来大学科技园、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北大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等一批产学研用平台筑巢引凤,300余个高校项目落地转化。
这里,群贤毕至,聚以成势,必将成为各类英才筑梦、逐梦、圆梦之城。
第二,礼遇贤才是昌平发展的鲜明特质。
昌平是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地方,人才支持政策和配套体系加快优化,形成优势。
这里,真心爱才,有分类支持的引育体系。发布实施四项人才引育计划,探索推动23项政策措施支撑落实,“星斗计划”集聚培养大师、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雨燕计划”集聚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骐骥计划”集聚培养卓越工程师,“云台计划”集聚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创金融人才。近两年,引育支持四方面人才1300余名。
这里,诚心引才,有配套保障的比较优势。持续做优品牌项目“昌聚工程”,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亿元,开展顶尖类、杰出类、领军类和青年类人才评选保障,给予获评人才50万至300万资金支持。同步给予7项配套服务,涵盖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生活保障、政治礼遇等方面。近两年,评选支持高层次人才315名。
这里,悉心育才,有协同联动的创新机制。探索建立人才与教育、科技融合支撑的“三位一体”领域体系。实施央地、研地、校地协同引才和“科技副总”校企地联动引育、硕博士校地联合培养、基础科研支持等一系列人才项目和政策。近两年,协同引入人才592名。
这里,尚贤使能,礼遇优渥,服务保障体系和央地、研地、校地人才一体化发展成为亮点特色。
第三,青年人才是昌平发展的源头活水。
昌平是大陆娱乐城
最年轻的地区,14岁至35岁青年人口占比40.5%。今年,大陆娱乐城
启动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我们作为试点单位,在全市率先发布实施了“一揽子”政策措施。
这里,政策量身定制,来了就能干事儿。每年拿出财政资金1.3亿元,组织实施11类19条政策措施,有创业就业补贴、创业贷款全额贴息、生活补贴、免费工位、人才公寓租金减免等来之即享的普惠政策,也有创新创业大赛奖补、科研资助、人才项目奖补等达标可享的扶持政策,贯穿创新与创业,涵盖工作与生活。
这里,场景职住一体,来了就有品质。统筹26家市级标杆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优质空间,提供2500个工位免费使用和市场化服务。规划5处人才公寓近千套房源,给予7天至3个月免费三年半价优惠。首批投用三处青年人才创未来生态街区,设置政务办理、孵化转化、休闲安居、产教融合、共性技术平台等功能,辐射服务1.5万名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
这里,活动常态上线,来了就很精彩。接续举办校友对接、投资路演、青年赛事、科研资助、休闲社交等青创活动59场,吸引3万余名青年人才参加。
这里,服务有求必应,来了就有陪伴。开发青年人才在线小程序,链接审批平台,实现政策申领“一网通办”,试点4个月来749名青年人才享受政策。推动创业路上,有人陪政务帮办团队代办事项走流程,政策管家团队兑现政策做服务,“光合向导团队”专人专责提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科创金融等百余项陪跑支持,让青年人才创业创新更容易。
这里,青年汇聚,潜力迸发。撒一把种子,等一园花开。朋友们,才依城而盛,盛在发展机遇、支持保障、成长沃土;城因才而兴,兴于创新驱动、智力引领,聚势赋能。昌平是广聚英才的“首善地”,也是才尽其用的“圆梦地”,我们真诚期盼海内外各类人才相聚昌平,共创未来。
我就介绍这么多。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张庆武部长的介绍。
下面,有请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柳强先生发布昌平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有关情况。
-
嘉宾
柳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近年来,昌平区聚焦大陆娱乐城
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以未来科技城为核心载体,坚持大力度支持、高强度投入、全方位保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成为全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年来,未来科技城规上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0.6%,收入年均增长7.9%,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6%,首次跻身全国科技城百强榜三甲。工作中,我们重点推进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系统推进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建设,创新格局更加优化。生命谷有四大国家级功能区政策叠加优势,汇聚10余家顶级研发机构,集聚300多名高层次人才。聚焦完善产业生态,我们搭建共性技术平台57个,包括华北地区唯一的疫苗检验中心、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引进新生巢、飞镖、礼来等一批标杆孵化器,形成了“实验室—共性平台—小试中试—临床应用”的1公里转化圈。截至目前,科学家创办企业达到118家,连续三家获评年度生物医药标杆产业园区。
能源谷是全国能源创新要素最富集的区域之一,汇聚18家参建央企、7个院士工作站,入驻了2万余名科研人才。今年我们制定支持央企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推动央企“打开院墙搞科研”,累计建成协同创新平台24个、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3个,服务央企相继承担能源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等国家重大专项,获评有效专利1.6万件,创制国际标准超220项。
沙河高教园聚焦建设为世界一流的高教园区,聚集了120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入驻学生约6万人。工作中,我们深化“一校一策”合作机制,启动建设未来大学科技园,落地全国首家“AI+新材料”智能实验室,建设了先进传感与智能装备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环沙河高教园区已落地高效成果转化企业超300家,获评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更加清晰。
一是推动医药健康产业聚链成势。医药健康产业是智力密集型、科技驱动型产业,我们立足资源禀赋,锻造产业长板,集聚企业超2800家,3年产业年均增速超过9%。其中,在医疗器械赛道,集聚龙头企业超过100家,是行业领域上市企业集聚度最高区域,29项产品入选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清单,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40%。在美丽健康赛道,聚焦医疗美容、化妆品、保健品三大品类,构建起总部经济、研发创新、高端制造为一体的产业生态链,累计备案化妆品550个,集聚企业超过150家,2024年产业收入超过120亿元。在前沿生物技术赛道,引进培育数字医疗企业近百家,获批AI三类器械证18张,占全市近四成。在合成生物赛道,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技术创新中心、转化加速中心建成运营,引入华润双鹤等120余家企业集聚,发展态势生机勃勃。
二是赋能先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先进能源产业是昌平第一大主导产业,近年来,我们以央企总部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集聚一批能源领域标杆项目、实现一批先进能源场景示范,去年产业收入规模突破2500亿元。在氢能赛道,依托中石化等央企研究院,聚集卡文汽车、明阳智能等一批重点企业,推进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落地,投运了首座35MPa加氢站,构建制氢、储氢、燃料电池、加氢站、应用全链条产业布局,2024年实现收入超过250亿元。在能源互联网赛道,出台了国内首个专项支持政策,聚集规上企业61家,集成了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清洁能源等主要技术方向,2024年实现产业收入超过310亿元。储能赛道,深耕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储热等细分领域,中海储能持续引领国内铁铬液流电池技术创新,华能氢能源斩获2024储能技术应用典范TOP10,2024年产业收入达到208亿元。
三是促进先进制造产业提档升级。先进制造业是昌平的产业支柱,集聚规上企业超过200家。近年来,我们聚焦先进制造产业跃升,以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为抓手,打造了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高端装备产业方面,三一、福田等龙头企业实现平稳运营,诺华昌平工厂扩产提效,小米手机工厂获批了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昌平制造”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紫光数字经济科技园、中软国际等一批项目加速落地建设,10家企业获评全市数字经济标杆企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三年连续增长9.7%。此外,在机器人产业赛道,作为全市“一南一北”机器人产研结合示范区,我们发布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集聚松延动力等138家企业,产业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30%。
当前,昌平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已进入纵深推进新阶段。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加速主导产业“迭代”、未来产业“占先”,加快打造大陆娱乐城
发展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和未来产业主阵地。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柳强副区长的介绍。
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
记者
人民日报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想请问刘区长,我们知道,昌平是大陆娱乐城
医药健康产业的重要引擎,刚才您在介绍中也提到,医药健康产业作为昌平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已经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那么想请问您,昌平在营造医药健康产业生态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
嘉宾
刘晓东: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医药健康产业是助推大陆娱乐城
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也是昌平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我们聚焦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实现了产业固投过百亿、产业供地超千亩、产业收入破千亿,形成了基础研究、中试研发、生产流通到终端医疗的完整产业链。昌平已成为大陆娱乐城
乃至全国医药健康产业的创新引擎。
一是聚焦科创引领,构建原始创新“策源地”。昌平创新资源非常丰富,我们汇聚了北生所、北脑所、国家蛋白质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落地了全国首个生命科学领域国家实验室——昌平实验室,形成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国家队”。浓厚的科研氛围和优良的创新环境吸引了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在此汇聚,涌现了化学重编程技术诱导多能干细胞、国产多胶人工晶状体等重磅成果,为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我们以链条思维重塑创新生态,在生命谷已经形成了“实验室共性平台、小试、中试、临床应用”的“一公里高效转化圈”,平均转化周期仅为4.7年,远低于国际上8至10年的平均时间。目前,科学家创办企业已经达到了118家,诞生了中国首款“10亿美元分子”新药泽布替尼和“国内10亿分子”新药奥布替尼,一批原创新药从这里走向世界。还有许多原创成果正在这里孕育生长,相信未来还将产生更多生物药领域的“核爆点”。
二是聚焦产业集群,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打造面向未来的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医疗器械赛道方面,落地了中国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交流中心,聚焦体外诊断、高端诊疗设备等领域,上市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占了全市40%,全国占了近10%。图湃医疗的扫频OCT设备也打破了国际巨头的垄断,医疗器械产业的产值占全市40%,是全市医疗器械产业的主阵地。在前沿生物技术赛道方面,我们以临床需求与应用为导向,努力破译“生命密码”,CGT在研管线达到181条,近30个注册临床批件获得了批准,占全国总量的5%,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在美丽健康赛道,聚焦医美前端材料、化妆品颜料、保健品研发等领域,打响未来美城的品牌,产业收入年均增长达到22%,实现三年新增一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今年我们服务艾美克,完成全市最大一笔海外收购,艾美克也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医美十强品牌,美丽经济在昌平加速绽放。在脑机接口赛道,2025中关村论坛发布的十项脑机接口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昌平入选了两项,其中“北脑一号”完成全国首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脑机接口植入手术,标志其在神经康复领域进入了实用阶段。目前产业化项目已经完成选址,同样是北脑所研发的“北脑二号”对标马斯克的神经连接公司,成功研发高通量柔性微丝电极与千通道脑电采集系统,解码算法实现“即插即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猴子用意念拦截运动目标,目前两者都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将加快推进应用拓展和产业化落地,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三是聚焦生态营造,打造要素集聚“强磁场”。秉持“政府负责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的理念,构建了“投资+临床+孵化+园区”四位一体的生态圈。生命谷已成为全国医药领域生态最完备、最具吸引力的产业“起锚地”。以政策体系为保障,发挥“两区”政策的叠加优势,量身定制了“美丽健康十条”、合成生物制造等专项政策,形成了人类遗传资源专员、去中心化临床试验试点等全国全市的首创案例,让企业在政策高地上享受阳光雨露。以平台体系为支撑,围绕产业共性需求搭建平台近60个,引进像飞镖、新生巢等标杆孵化器,落地了多个“全国首家”:比如投用全国首家国际APP医院,竣工全国首个疫苗检验中心,挂牌全国首个国家级医疗器械服务站,让企业不出园区就能享受到最专业的服务;以基金体系为“活水”,大家都知道,医药健康产业的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为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我们打造了“多层次、全周期”的基金体系,落地了市级2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了规模10亿元的区级专项基金,并与康桥、高岭等30只基金达成合作,基金规模超过190亿元,已投资了近500家(次)医药企业,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四是聚焦空间支撑,建设产城融合的“新高地”。空间是昌平发展产业的最大优势,我们坚持空间组团式规划、产业板块式发展。近三年,供应产业用地超1300亩,建成产业空间超460万平方米。未来3-5年还可供应500万平方米,空间资源充沛,我们推动产业规划与城市设计相衔接,将生命谷打造成国内生物医药领域最智慧的“2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加快三期的建设,规划建筑面积313万平方米,其中产业空间超110万平方米。四个医药健康标准厂房陆续投用,敬候企业“拎包入住”。特别是在国家和市药监局的指导之下,挂牌建设了国际医疗器械城,面积128万平方米,覆盖“产-学-研-用-金-医-展-销”全周期生态链,推动创新要素从分散走向共生,打造高端创新医疗器械的“硅谷”。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土地集约利用、设施集中配套,催生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从1到10的转化和10到100的产业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高地。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刘晓东区长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
记者
大陆娱乐城
日报记者:谢谢主持人。我的问题想提问给金主任,昌平区在构建发展医药健康产业过程中,构建了怎样的产业生态体系来吸引众多的人才到此扎根创业和工作?谢谢!
-
嘉宾
金勤献:好,谢谢您的提问。
昌平区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的医药健康领域的人才前来扎根,核心在于构建了一套覆盖创新、转化、金融、政策、空间和配套的全链条产业生态,让人才在这里既能安心搞科研,也能实现成果落地,更能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顶尖创新资源集聚,为人才提供科研的“沃土”
昌平区以未来科学城生命谷为核心,集聚了昌平国家实验室、大陆娱乐城
生命科学研究所等10余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形成了国际一流的科研集群。这里有谢晓亮、王晓东、邵峰等这样的战略科学家,也有300多名高层次人才共同深耕,像邓宏魁团队的“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重编程”技术等原创技术不断涌现,对科研人才来说,这样的顶尖水平的平台能让他们的研究“从0到1”的原始创新有充足的资源支撑,能与最优秀的同行交流合作,自然愿意在这里扎根。
二、全周期转化链条,让人才成果“有处落地”
很多人才担心(科研)成果会“束之高阁”,而昌平区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解决了这一痛点。在生命科学园,打造了实验室共性平台、小试、中试、临床应用“一公里转化圈”,从孵化、研发到中试、转化无缝衔接。搭建了近60家共性服务平台,包括全国首个研究型医院(高博医院)、全国首个疫苗检验中心,以及飞镖、新生巢等标杆孵化器,让人才在科研、创业过程中能便捷获取各类服务。目前全区已经有82个一类创新药获得在研审批,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等“重磅新药”在这里诞生。这种“研发有平台、转化有路径”的生态,让人才的科研价值能够快速地转化为产业价值,成就感和获得感大大提升。
三、多元金融支持,为人才创业“保驾护航”
科研和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昌平区构建了覆盖生物医药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态。大陆娱乐城
200亿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10亿元生命谷产业基金、6亿元合成生物制造科创基金相继落地,联合30余只市场化子基金形成191亿元的资金规模,累计投资超过100家(次)昌平医药健康项目,总金额达到26亿元。无论是初创团队的研发投入,还是企业成长中的资金需求,都能得到有效满足,让人才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研究和创业。
四、完善政策与服务,让人才“安心扎根”
昌平区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比如全市首个自贸区医药健康产业促进政策、“美丽健康十条”等专项政策,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和团队给予了高额奖励,2024年已经支持了155名高层次人才。对人才发展平台同样也加速投入,支持举办高层次论坛,对孵化机构引进国家级人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20万元,全方位赋能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
五、优质配套环境,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除了产业本身,昌平区还着力打造高品质的生活配套,2000多套人才公租房、共有产权房可以“拎包入住”;与北师大合作的12年一贯制学校已开工;超极合生汇,未来将形成60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这些配套让人才在工作之余,能享受便利、舒适的生活,真正实现“工作在昌平、生活在昌平、扎根在昌平”。
总的来说,昌平区通过构建“创新有平台、转化有路径、资金有保障、政策有支持、生活有品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让医药健康领域的人才能够在这里实现科研价值、产业价值和生活价值的统一,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扎根昌平的核心原因。诚挚地欢迎更多人才加入,共同打造世界级生命健康创新高地。
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昌平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金勤献先生的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
记者
大陆娱乐城
广播电视台记者:您好,大陆娱乐城
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给微元合成董事长刘波。我的问题是,微元合成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昌平企业,四年间已经从一个初创企业成长成为一个行业的标杆。所以想请问一下您,昌平区在合成生物领域有哪些优势?并且在此期间,您感受到了哪些关键性的支持,从而坚定了在昌平发展的决心呢?谢谢!
-
嘉宾
刘波:谢谢您的问题。作为一家在昌平区成长起来的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微元合成在四年间从几人的初创团队发展到今天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数百人团队,在技术开发、产品商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正是昌平区“打造合成生物制造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引领区”,推动产业发展的缩影。
以下我将结合企业切身经历,从四个方面阐述昌平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的关键性支持。
一、政策先行:全生命周期护航,破解企业成长痛点
作为大陆娱乐城
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主要承载区之一,昌平区对合成生物产业的扶持并非简单补贴,而是针对企业发展的全周期痛点精准施策。2024年1月推出的《昌平区支持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覆盖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落地的完整链条,如刚才提到的“近期获批的阿洛酮糖作为国内首个合成生物制造新食品原料”,就是在市场准入端精准破解企业发展痛点的案例。得益于大陆娱乐城
、昌平区大力推动,国家卫健委对法规监管进行创新优化,并于2024年9月发布《食品加工用遗传修饰微生物安全性评价申报材料要求(试行)》,三新食品(包括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审批通道全面打开。
这一创新监管机制,为合成生物制造新食品原料的法规审批建立了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运行机制,政策不仅提供资源,更通过机制创新为企业扫清产业化障碍,让技术敢于走出实验室。
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生态,激活产业“共生效应”
这几年,昌平区紧紧围绕“打造合成生物制造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引领区”这个总体目标,统筹整合昌平区全域可利用的产业空间资源,有序梯次加快集聚区建设。如利用未来科学城东区“能源谷”13万平方米存量空间打造技术创新中心、产业会客厅和成果孵化空间的创新孵化区。同时,昌平区围绕产业共性需求,聚焦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等重点环节,加速企业实验室的成果转化,有效支撑产业发展。
在这样的协同创新生态下,企业建成5000平方米的合成生物技术研发中心,面向人类营养、动物营养、农业种植与保护、日化原料、药用原辅料和大宗平台产品的市场开发了多项行业领先的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并推动了产业化。
三、人才高地:顶尖智力“磁场”,铸就创新引擎
合成生物制造是典型“人才密度依赖型”产业,昌平区一是利用周边集聚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顶尖机构,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转化”的智力网络;二是政策赋能让人才“扎根昌平而非路过昌平”,如“昌聚工程”提供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保障,解决科研人员核心关切;“科技副总”机制推动高校教授深度参与企业攻关,配套引入学校、医院等资源。
依托人才优势,我们组建了包括多名国家级和省部级特殊支持人才、教授、高级工程师等在内的合成生物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团队,为企业构建了强力人才底座。
四、金融活水:全阶段资本赋能,让创新“敢闯敢试”
合成生物制造的前端是生命科学,后端产业化是制造业,具有“研发投入大、固定资产投资重”的特点,昌平区构建了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设立两只总规模6亿元的合成生物专项基金,对接央国企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支持力度;相关部门牵头,推动企业与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支持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利用多种金融工具筹集资金。
在昌平,技术敢“烧钱”、资本愿“长跑”——这种金融环境让企业敢于布局自主原始创新的“长周期、高价值”的产品管线。
总体而言,昌平区的优势不在于单项政策力度,而在于构建了“创新-产业-人才-资本”的正向循环生态。政策精准度、产业集群度、人才浓度、金融支持度四者叠加,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综合竞争力。
我们将继续扎根昌平区,充分发挥自身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创新能力,借助昌平区的政策、产业、人才与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速产品创新与产业化进程,为昌平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大陆娱乐城
)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刘波先生的回答。
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发布人出席今天的“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昌平区专场发布会,也请各位记者继续关注和报道我们的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